English

勿以长短论英雄

1998-01-14 来源:中华读书报 汤国基 我有话说

80年代的文学青年,都很熟悉顾城的《一代人》: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,我却用它寻找光明。”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两句,但内涵之深,流传之广,影响之大,却使此前此后的不少长诗英雄气短,黯然失色。

其实,不论是诗歌,还是小说,或其他文学品种,其优劣成败,不在于长短,而在于艺术感染力的强弱,在于是否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,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,不论是作家、批评家,还是普通读者,都是极易明白的。然而,这个简单的道理现在却被一些人弄得莫名其妙了。有的文学期刊只发长诗,不发短诗,理由是短诗不够分量。有的人认为,一个作家倘若没有大部头的长篇小说,便不能算一个真正的作家,把写短诗、短文、短小说,视作小儿科。在这种追求长、追求大的风气的影响之下,诗歌越写越长,小说越写越厚,大部头越来越多。仅以长篇小说为例,据不完全统计,现在年出版长篇小说已达一千余部,比“文革”前17年的总和还要多好多倍,而且还在不断地多下去。然而,在这琳琅满目、都自以为可以称作时代画卷的长篇小说中,有几部是真正值得一读的时代史诗呢?

《中华读书报》1997年12月10日第3版有知名学者谢泳先生的一篇文章,披露现在学界有一种说法:专著不如论文,论文不如随笔。其实,倘若把这种说法改成———长篇不如中短篇,中短篇不如随笔、小小说,便也可以说是创作领域一定情况的反映。一些滥竽充数的长篇,就像学界的一些东拼西凑的专著一样,在是否能启人心智方面所给予读者的,确实还不如一篇随笔、一篇小小说所能给予的多。

众所周知,鲁迅没有长篇小说,即使是他的代表作《阿Q正传》,比起现在的不少中篇来,也要短得多。然而,谁能因为鲁迅没有大部头的长篇小说而否定他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崇高的地位呢?谁能否定鲁迅那些闪耀着思想和艺术灿烂光辉的精短杂文,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呢?

尼采(1844-1900)曾经说过,他的虚荣心是:用十句话说出别人用一本书说出的东西———说出别人用一本书没有说出的东西。我们现在的某些人与上一个世纪的哲人,岂不是恰恰相反?时代的进步,难道是表现在用一本书说出本来用十句话、甚至几句话就能说出的东西吗?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